国际税收
    主页 > 综合新闻 >

从明代经济的结构,看其货币和税收的变化

明朝可谓是开辟中国资本主义的先祖,明代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属于明代经济大力发展的萌芽阶段,是属于中国对外进行不断探索的一个过程。能够更好的促使我们探索世界的格局变化,对明代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明代经济结构性的变化有着很多不可逆的现象发生。主要所体现出五大点,包括白银成为主导货币、赋役体制中基于土地并以货币征收的赋税比例扩大、货币财政体制形成、国内和国际市场体系发展、人口大幅度增长,这些变化相互关联,相互递进,环环相扣,无形中形成一条纽带,进而加速了社会财富。

1.大力发展农业
农业是作为明朝经济发展的主体,固然是备受关注与重视的,虽然明代的农业对比今天的农业发展来说还是相对落后的,但与当今的农业相对,其进步速度还是较为显著,在当时农业的发展蕴藏着极大的潜力。
小农经济便是当时农业的一种形式,且明朝是在众多小农经济国家中的典型。而农业在明代占有绝大地位的原因与政府的政策是密不可分的。政府打压其他行业,这也是农业成为当时主流的一大必要因素。
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稳固因战乱流落的流民开始发展农业,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免税三年。在这三年中政策的稳步发展是有很卓越的成就,过了三年,朱元璋在苏、松、杭、嘉、湖五郡开展送钱、送粮、送牛、送种子的扶持活动,吸引更多的流民来此定居开发荒地。
史书记载:“召民耕,人给十五亩,蔬地二亩,免租三年,有余力者不限顷亩”。
明朝政府中还有帮助机制,为从事农业的人们提供必需品,送农民田地,大力的扶持并进行一系列的引导,在古今是很罕见的,政策在根本上解决了流散人们的吃食问题,税收减免,能者多劳,多种多送的活动,为日后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明朝时期开荒扩土,当明覆灭之时,全国耕地面积达到七百八十多万顷。欧洲的传教士这样形容明朝:“中国的耕地像花园一样井井有条,没有一块荒地,中国产的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美”。
2.明代商业快速发展
宏观来看,明朝的经济结构可分为二条发展线,一是农业,二便是商业,这两条发展线看似相互矛盾又并行于市,起到相互扶持的作用。
首先,明代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在当时已经是较为成熟的,然而仅仅依靠种植来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明朝凭借着自身城际交通发达这一特点通过运输的方式来向各个地区销售农产品、手工艺品等,产品的畅销借助有力的地势条件在物流上成功解决运输问题,以至于即便没有政府的扶持,明朝的商业网络依然能够顺利发展。
在明朝时期,民间贸易活动及其盛行,显著之处便体现在一般的州县市每月贸易可举办5-6次,乡镇每个月可举办2-3次的贸易活动。这种贸易活动举办的活跃程度,大大促进了当时明朝的经济发展。
反观如若当时明朝能将商业和农业的地位持平,政府对商业大力发展,相信当时中国会提前进入资本主义并可能会超越欧洲。

1.纺织业和工商业兴起
在工商业之中,明代的纺织业和工商业尤为昌盛,然而明朝奉行“重本抑末”的经济政策,秉持民以食为天这一淫念,大力支持农业发展,导致工商业的进步受到抑制。史书记载:“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明代政府认为,专门从事工商业而不从事农业便为游手好闲之徒,会将其逮捕。
而宰相张居正民对于这种现象提出“农商荣枯相因”,在极大程度上为从事手工业和贸易的人们在根本上谋取更多的利益。在这一期间的商业得到了空前发展,成为国家一股强有力的新兴阶级,进而出现了“亦贾亦儒”、“弃儒就贾”的现象。
2、国际贸易
郑和下西洋开拓了海外贸易,加快明朝外贸经济发展对当时的禁海政策有这一定的改变效果。在明朝时期欧洲进入富足时期,统治阶级也足够奢侈。在这当中中国的陶瓷、丝绸是备受欧洲贵族所喜爱的,进而这些在中国平常物件在欧洲被炒成天价,足以媲美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