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税收占比提高,印证地方经济结构优
如果单纯从GDP和财政收入增长来判断地方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地方经济结构调整效果,有时很难做到全面客观、真实反映地方经济结构的变化,继而会影响宏观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因此,必须采用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对地方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情况进行客观分析。
就目前而言,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失为一项比较有效的手段。因为税收来源于经济、来源于企业、来源于每一位纳税人。如果没有产出、没有收益、没有发展,税收是不可能增长的,也是不可能在财政收入中占有比较高的比例的。前些年为什么会出现“土地财政”这个概念,就是因为来自于土地方面的收入,冲淡了税收概念,在地方的可用财力上,来自于土地方面的收入占据了大部分,有的地方甚至超过了60%。如此,地方经济发展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问题,经济结构严重不合理,经济增长完全被房地产开发绑架,实体经济则被严重边缘化。这样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格局是非常危险的,一旦遇到全球金融危机等的冲击,经济将面临极大的风险和挑战。
所以,调整经济结构、加速经济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成了中国经济必须做出的改变,也成为中国经济必须面对的挑战。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深化,特别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国内大循环战略的提出,中国经济转型的步伐明显加快,结构调整的速度明显提升,地方对土地过度依赖的格局正在得到改变,经济正呈现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效益提高的状态,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开始恢复,有的地方还出现了比较大的提升。
从地方发布的2021年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很多地方的税收占比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北京,2021年税收收入占比达87.1%,比前几年平均提高2.3个百分点。又如浙江省,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6.8%。江西省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不是很高,只有68.6%,但是,全省工业税收增长近20%,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超过了四成。也就是说,工业经济正在呈现有效恢复状态,经济运行的健康度在提升。
我们常说财政收入是经济的“晴雨表”,在“土地财政”出现之后,这句话就有点准确度不够了,而要用税收是经济的“晴雨表”来表达。税收作为经济成果的直接体现,如果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越高,说明经济结构越合理、经济转型越有效。因此,从2021年地方“账本”中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来看,还是带来一定惊喜的。
如果税收占地方经济总量的比重也在提升,甚至提升的速度比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还快,那就更加令人振奋了。因为税收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标志着企业运行的质量、企业运行的效益,标志着企业投入产出的水平。如果比重提升,说明企业运行的状况是比较好的,经济增长的质量是比较高的。地方对土地的依赖度已经大大降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正在呈现良好态势。
这也意味着,有关方面在对地方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时,能否将税收占财政收入、GDP的比重,作为评价地方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指标,制定客观、科学、合理的标准,并作为地方政府政绩的基本指标之一。
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但是,如何才能不断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让实体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动力、压舱石、稳定器,是最重要的。用税收来考核评价地方经济发展质量、发展效果、发展水平无疑是最务实的,也是最有效的。特别是税收占GDP、财政收入的比重,应当是最科学、最合理的。一旦税收概念得到强化,地方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就会大大提升。在强调税收重要性的同时,一定要规范地方政府和税务部门的行为,不能乱收、瞎收,不能收过头税,更不能寅吃卯粮。否则,严肃处理。
文/谭浩俊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